恩施茶经与茶事记略(二)

本篇由桃观鱼桃观鱼茶友网提供阅读(cy.tgyjx.com)

(四)隋唐至宋时期

而在隋代,恩施区划分属梁州、荆州,靠北部的巴东、建始和恩施北部、利川大部分地域皆属于梁州,归巴东郡管辖;而恩施南部、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属于荆州,归清江郡管辖。

据明代夏树芳《茶董》引《隋书》所记:“隋文帝微时,梦神人易其脑骨,自尔脑痛。忽遇一僧云:山中有苕草,服之当愈。进士权纾赞曰: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

在唐代,恩施区划首次以南北为界进行分化,其中巴东属山南东道的归州,而恩施、利川、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及建始大部分区域属于黔中道的施州。

公元733至804年,陆羽著《茶经》,提出“巴山峡川”的地域概念,大部分属于现在的恩施。同时《茶经·七之事》录用《桐君录》“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条目,巴东真香茗因此名动大唐。

公元742至805年,虽然贡茶自唐玄宗前就有,但只有4例记录,真正形成贡茶制度实在唐德宗年间。而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长庆以后,贡茶州府达到了17个,分别是:怀州、峡州、归州、夔州、金州、兴元府、寿州、庐州、蕲州、申州、常州、湖州、睦州、福州、饶州、溪州、雅州。此时,巴东茶正式成为贡茶。

唐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一是战乱频繁,现今的恩施地区属于后蜀政权,随时有变化,但随着后蜀宫廷的爱茶,还是有一定的发展,不过文献极少,也没有具体的证据。

到了北宋,恩施的地域又进行东西划分,靠东边紧邻峡州的归州属于荆湖北路,而靠西边的施州却属于夔州路。而施州区域虽然在当时统属夔州路,具体辖区也有差异,恩施、咸丰、来凤、鹤峰、建始和利川部分区域属于施州,而利川的西南部分区域却属于忠州。

绍圣元年(1094)十二月,黄庭坚被贬谪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到黔州后,黄庭坚把茶带回赠与友人,其《答从圣使君》中诗序云:“此邦(指黔州)茶乃可饮。但去城或数日,土人不善制度,焙多带烟耳,不然亦殊佳。今往黔州都濡月兔两饼,施州入香六饼,试将焙碾尝。都濡在刘氏时贡炮也,味殊厚。恨此方难得真好事者耳”。“施州入香”茶首见于北宋贡茶。

宋熙宁七年(1074),政府始榷四川茶,运至陕西边区与两羌贸易,开始了历史上的“茶马贸易”,后来在产茶较多的地区仍行禁榷,其他地区尽行通商,而运至陕西西部的茶叶因要维持茶马贸易,故仍行禁榷,东路则允许通商,唯独不许南茶入陕,用这种办法保证“蜀货”的通行。所以从北宋神宗开始到元代结束(除开南宋时期),恩施的茶都主要是进行“茶马贸易”,目的筹集军饷和换取战马。

又据《宋会要辑稿》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知忠州董时敏奏请“乞将本州管下龙渠县所产茶,依祖宗旧法免行禁榷”。通过文献可以看出,在北宋时期,龙渠县的茶是自由买卖,并没有施行禁榷制度,是到了南宋宋高宗时期才开始施行禁榷制度的。

在宋代除了贡茶制度,还建立了朝廷的专卖制度,也就是茶榷,巴蜀之地的恩施茶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巴蜀地区毗邻吐蕃和大理,便于贸易。所以在北宋,恩施的茶一直允许自由买卖,没有施行专卖,到南宋后才施行专卖制度。

总结宋代的恩施茶,我们可以用“北贡南榷”来表述,一是北方如巴东的茶,还是属于贡茶,而南方的恩施、利川等地,还是属于茶榷区域。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在北宋时是贡茶,而到了南宋却成了朝廷的茶榷区域。

(五)元明清时期

在元朝时期,恩施因属四川行省,所以按照元朝的茶法,区域内所产的茶,都以茶马贸易的形式允许入陕西,这也是恩施茶开始复兴的时期。

1371年明太祖派兵攻蜀,大夏亡,巴蜀归明朝统治。而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命令官吏前往江西、湖广产茶地方定例,建立一整套官茶制度,确定了茶法的基本格局,包括湖北在内的地方实行商税制度,商人经销茶叶须购茶引。此时的恩施,除巴东、建始、恩施、利川一小部分地方属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下辖的夔州府以外,其他区域大都属于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下辖的施州卫,而巴东、恩施一小部分地方属于荆州府,来凤、鹤峰小部分地方属于岳州府。

而在明代的恩施茶,依旧按蜀地茶进入茶马贸易,不过名茶依然以巴东真香茗为代表。高濂《遵生八笺》记载:“剑南有蒙顶石花,湖州有顾渚紫笋,峡州有碧涧、明月,邛州有火井思安,渠江有薄片,巴东有真香,福州有柏岩,洪州有白露,常之阳羡,婺之举岩,丫山之阳坡,龙安之骑火,黔阳之都濡高株,泸州之纳溪梅岭之数者,其名皆著”。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雅州之蒙顶、石花、露芽、谷芽,为第一。建宁之北苑、龙凤团,为上供。蜀之茶,则有东川之神泉、兽目,硖州之碧涧、明月,夔州之真香,邛州之火井思安,黔阳之都濡,嘉定之峨眉,泸州之纳溪,玉垒之沙坪”。

除了巴东的真香茗,利川的雾(乌)洞茶、鹤峰的容美茶在明代也开始名声显露,据传利川忠路的雾洞茶,深受明成祖朱棣喜爱,受贡后题诗曰:“此茶生来出雾洞,弟兄结拜在虚空,今夜茗茶同饮后,品居满园辅朝忠”。

而据黄一正《事物绀珠》载:“茶类,今茶名……崇阳茶、蒲折茶、折茶、荆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以上文献说明,恩施在当时不仅己成为较大茶区,施州茶还自成一类被大家所熟知。

在清代,恩施现今区划除了巴东、建始和鹤峰一部分地区归宜昌府管辖,其他县市都归辖施南府,皆属湖北行省。不过恩施茶直至康熙年间,茶园才逐渐垦复。据顾彩《容美记游》载:“(容美)诸山产茶,统名峒茶,上品者每斤钱一贯,中品者楚之所通产,亦曰湘潭茶。故茶客来往无虚日,茶客至,官给衣食,以客礼待,至则给引”。

康熙十八年(1679),田舜年借进宫朝见之机,将鹤峰特产容美茶进献献于康熙皇帝,康熙品过后,觉得容美茶香味馥郁,滋味醇厚,饮后回甘,神清气爽,甚是喜爱,于是欣然赐名“容美贡茶”。

又据《鹤峰州志》载:“容美贡茗,遍地生植,惟州署后数株所产最佳。署前有七井,相去半里许,汲一井而诸井皆动。其水清冽,甘美异常,离城五十里,土司分守。留驾司神仙茶园二处,所产者,味极清腮,取泉水烹服,驱火除瘴,清心散气,去胀止烦,并解一切杂症。

雍正十三年,鄂西实行改土归流,外地人纷纷携妻带了迁入,人口剧增。府县官员深感“粮田有限,人民日众,非前人之陈法而善行之”,于是劝课农桑,兴农致富。

汉族的迁入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了该地区的生产效率。这一时期,鹤峰的茶叶得到了较大发展,茶叶面积达。恩施、建始、宣恩等县茶叶面积也有扩大,制茶技术也有改进,创制出一批名茶。乾隆四十九年,宣恩县伍家台农民伍昌臣所制茶叶敬献朝廷,获“皇恩宠赐”牌匾一块,伍家台茶叶遂成为名茶。

据光绪《鹤峰州志·物产》载:“红茶”条载:“邑自丙子年(光绪二年)广(东)商(人)林紫宸来州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号设庄本城五里坪,办运红茶,载至汉口,兑易洋人,称为高品,州中疮土,赖此为生计焉。”又据《湖北茶业贸易志》记有:清道光(1821~1850)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1854)高炳三及光绪丙子年(1876)林紫宸、泰和合等茶商(均为广东帮)又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

光绪十六年后,印度、锡兰茶兴起,英、美等国转而购买印、锡红茶,对我国红茶需求减少,恩施及整个鄂西茶叶生产随之萎缩。为了挽救茶市,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向朝廷建言:“汉口茶务为商务大宗,关系厘税巨款,应设法维持。查红茶销路,为俄商购办为最多,现拟由南北两省分筹官款,酌量购茶,自行运俄试销”。

明清时期,恩施在土司制度下,贡茶肯定是必不可少,就如我们前面所说,在土司时代也就是恩施的贡茶时代,如雾洞茶和容美茶,都是土司时代贡茶的代表。但在恩施目前的地域中,就土司制度下看恩施茶的地位与作用,鹤峰的容美土司绝对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不仅代表了恩施土司制度下茶文化的巅峰,同时也使得恩施(尤其是鹤峰)成为了万里茶道的起始点之一。

而万里茶道鹤峰段沿线的遗址遗存,多为容美土司时期留存,如万人洞、九峰桥、奉天诰命碑,以及位于鹤峰县南村的古茶道、古桥梁、古墓葬和司署遗址等,均为容美土司时期遗留。“改土归流”后至清末民国初时期的一些红茶号、古茶庄、古庙宇、老栈房、骡马店也可归属到物质形态的土司文化。

来源:茶徒说茶  何泽勋,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恭喜茶友又得到一篇茶叶的知识,每天带你了解茶叶的知识,牢记桃观鱼桃观鱼茶友网(cy.tgyjx.com)。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guanyin的头像-桃观鱼茶友网

昵称

取消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