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茶叶简史:巴山峡川与唐宋茶兴(一)

本篇由桃观鱼桃观鱼茶友网提供阅读(cy.tgyjx.com)

首先提出的这样一个概念来书写唐宋茶的历史状态,其中必然隐藏了隋朝和五代十国的概念,不过既然称之为简史,就一定会只是从主要现象代表整体发展。茶发展到唐宋的时代,称之为唐兴而宋盛,这不仅仅再是一种自然饮品的发展现象,从某种现象来说,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

从自然的一片树叶发展到社会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应该说得益于陆羽的茶经。虽然在隋唐以前,茶的文化已初见,但真正把茶作为一种文化并在这个时代而兴起,却是因为《茶经》的出现,所以《茶经》的历史地位因此而奠定,陆羽也从一位茶的爱好者变为了茶学集大成者,最后成为了后世公认的茶圣。

唐宋是中国茶的巅峰,和唐诗宋词一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且就唐代的茶事影响来说,逐步从单独的华夏走向了世界,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我们不管站在任何角度谈论唐宋时代的茶叶发展,都会从中找到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现象。

所以不管是现在的恩施地区,还是从三峡地区而论,要谈及唐宋时代的茶叶发展,三个内容是不可忽略的。一是《茶经》的出现对唐宋茶文化的影响,二是茶叶逐步东进南移的文化现象,三是贡茶和朝廷专卖带来的茶法的发展。

前面文中我们讨论了茶的发展形态,从祭祀到药用,再到药食两用,最后到饮用。从宫廷祭祀到宫廷专属,再到士大夫和贵族群体。这些到了唐宋,茶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不仅各个阶层都开始注重茶的饮用,而且茶也从野蛮发展到了行业发展,不仅有了茶肆,还和盐、铁一样进入了朝廷专卖的格局,也就是古代的茶榷,这种类似于货币的性质转化,更成了茶叶发展必然。

当然在唐宋时期,茶依然很难进入寻常的百姓家,而是主要服务于中产阶级以上或者至少要富裕的家庭才能作为一种日常的饮品。而普通老百姓还是没有消费能力的,所以就今天来看,这个时代的茶,应该还是属于奢侈品。

一、陆羽《茶经》与“巴山峡川”的地域概念

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由此“巴山峡川”这样一个地域概念首先被提出,要讨论恩施或者放之三峡地区的茶史,这个地域概念不得不进行讨论。

目前各研究学者对“巴山峡川”的地域概念众说纷纭,李泽民在《茶源巴山、茶祖濮人(一)》一文中就说:“巴山峡川”的“巴山”,据《辞海》解释,有广、狭两义。广义的大巴山系指绵延渝川陕甘鄂五省市边境山地的总称,为四川、汉中两盆地界山,自西北而东南,包括摩天岭、米仓山和武当山等,海拔2000—2500米,有古冰川遗迹,富林矿资源。狭义的大巴山,在汉江支流经河谷地以东,重庆、陕西、湖北三省市边境,呈西北——东南走向,东段大神农架主峰神农顶海拔3105米,在湖北神农架林区境内。……“峡川”的峡指三峡,川指长江,峡川即长江三峡段,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由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开始,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结束,全长193公里。简言之,峡川指今重庆东部、湖北西部一带,与巴山所指范围相同。

贾继东在《试论湖北“巴东真香茗”》一文中却说:“巴山”指巴蜀之山,“峡川”指三峡之川。“巴山峡川”为互文,意为巴蜀(亦即三峡)之山川,其舆地囊有今巴东县地。而狭义的“巴山”(一名“金字山”)则在巴东县内,处于广义的“巴山峡川”之中。

贾文不仅圈定了巴山的范围,还有很多的文献去论证,比如:宋《舆地纪胜》谓:“巴山,在巴东,县治所依也”。康熙《巴东县志》云:“巴山,一名金字山,在县治南。一峰分三冈而下,形如金字,县治依之”。《清一统志》称:“巴山,在巴东县治南,一名金字山。……《名胜志》:一峰分三冈,形如金字。山产茶,色微白,即所谓巴东真香茗也’”。

而定义“巴山峡川”的学者还有很多,大多有所侧重,原因与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关。不过我们应该从陆羽的视觉来进行,而不是根据当下视觉,像贾文中以宋代或者后期的文献来佐证“巴山峡川”有以今证古之嫌,所以难免被诟病。

陆羽是唐玄宗时生人,殁于唐德宗年间,而他所受到的影响,应该与中唐以前的知识以及地域界限有关,而不是在他死后。所以从陆羽的视觉来看,巴更多的应该是地域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以前的巴国、巴方、巴地,所以巴山就应该是古代巴地的山脉,而峡川肯定与三峡有关,但并不一定局限于三峡,可能是以巴地峡江地形为主的区域都属于峡川的概念。

为何如此说,三峡的概念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诞生,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江水》记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并言“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如果陆羽《茶经》中的“峡川”应该是我们现在说得峡江。因为“川”字在古代就是河流的意思,《说文》解释“川”字谓“贯穿通流水也”。《虞书》曰:“濬𡿨巜,距川。”言深巛之水会为川也。凡川之属皆从川。”

我想陆羽《茶经》所说的“巴山峡川”应该这样去理解,就是在古巴地峡谷河道地形地貌的地方,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砍下来,捡拾其枝条(“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捡拾枝条干什么,肯定就是拿回去,把树叶摘下来做茶。

这就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为何目前国内云南的古茶树多,反而陆羽《茶经》中记录的“巴山峡川”却很少有古茶树,因为从《茶经》的记述就可以看出,在中唐以前的“巴山峡川”就开始砍茶树,当然砍的目的也是做茶叶,但人工未种植茶树的时候,这样砍下去,到如今还能保留多少?这也反证如云南这样古茶树众多的区域,其实在古代是很少做茶的,或者并不是产茶的重要区域,否则那些古茶树早就被“伐而掇之”,哪会还有千年古茶树的说法。

其实陆羽《茶经》的“巴山峡川”和前面文章中所表达的“巫巴”、“巴蜀”一样,是一个以巴地为概念的地域定位,并不特指地处其中的某一座山或者某个特指区域,应该是以古巴地、巴方为大致区域的地域概念,峡川不过是这个大的地域下的峡江地形或者地貌。

而就陆羽的《茶经》,“巴山峡川”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从他记述的很多条目可以看出,“巴山峡川”还代表了茶之源地和出产好茶的地方。首先他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而据《茶经·七之事》,首先陆羽列罗出了在他以前与茶有关的人物:三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杨执戟雄。吴归命侯。韦太傅弘嗣。晋惠帝。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傅司隶咸。江洗马充。孙参军楚。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史俶。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馀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安任育。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剡县陈务妻。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后魏琅琊王肃。宋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鲍昭妹令晖。八公山沙门谭济。齐世祖武帝。梁·刘廷尉。陶先生弘景。皇朝徐英公绩。这里就可以看出,陆羽并没有认可神农和炎帝是一个人,而单独列罗,至于前后可能受中唐以前学说的印象,将三皇炎帝排在了前面,其次是神农氏。与前面的“发乎于神农”进行呼应,并没有说发乎于“神农炎帝”。

而在《七之事》中,录之的古文献与巴山峡川有明确关系的共两条:《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桐君录》:“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同时在《八之出》中,陆羽更是说“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综上所述,作为陆羽所著的《茶经》,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是作为以三峡地区为主体的“巴山峡川”是作为茶的起源之地,至少可以作为茶树和饮茶文化的源地之一;二是“巴山峡川”的茶在中唐来说是具有很好品质的,结合他摘录的文献,可以说明在中唐以前,“巴山峡川”是作为主要的产茶区域;三是也直接说明了“巴山峡川”的采茶和制茶方法,不仅是龙团凤饼的开始,更道明了现在的“巴山峡川”没有大面积古茶树的根源。

来源:茶徒说茶 何泽勋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恭喜茶友又得到一篇茶叶的知识,每天带你了解茶叶的知识,牢记桃观鱼桃观鱼茶友网(cy.tgyjx.com)。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guanyin的头像-桃观鱼茶友网

昵称

取消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