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硒茶与近当代史(三)

本篇由桃观鱼桃观鱼茶友网提供阅读(cy.tgyjx.com)

三、国盛茶兴与恩施硒茶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归供销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1956年,国家将茶叶定为一类物资,实行统购统销。1962年,茶叶被湖北省政府列为二类物资,实行派购。1984年,国务院调整农副产品购销政策,取消茶叶派购,实行合同订购。

为调动农民的种茶积极性,中共恩施地委、恩施专署组织发放茶叶专项贷款、供应粮食救济贫困户,鼓励农民垦复老茶园、建造新茶园,并提高茶叶收购比价。到1953年,全区50%的荒废茶园被垦复,新栽茶树100多万棵,茶园面积扩大至4.77万亩,产量增加为1287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24.5%、56.9%。为提高产量,从1954年起推行等高条植造园法,并逐步改造老茶园。绿茶产区改制红茶,扩大出口。1955年,恩施州被省农业厅划为外销红茶,列建始为红茶改制重点县。执行中商部、外贸部的提价政策后,红茶收购价(中准价)由1953年的每担48元上调至1956年后的每担80元,茶农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1958年,茶园面积扩大至12.54万亩,产量为1670吨,红茶出口1265吨,相比1953年茶园面积扩大1.63倍,产量增长29.75%。

1962年,恩施专署对茶叶主产区实行粮食照顾、减免征购任务、销售奖励等政策,鼓励农民进行茶叶生产。1966年,茶园总面积达14万亩。1970年,茶叶总产量超过1958年,达1786吨。1973年,茶叶每担奖售贸易粮7.25公斤、布票6.7米、化肥40公斤。同时,供销社还釆取投放扶持款、发放预购定金和低息贷款等方式,及时提高收购价格,保障茶叶生产。茶叶销售首先确保完成上调任务为主,仅安排少量指标供应本地市场。1977年,在安徽歡县召幵的茶叶生产会议上,鹤峰县被确定为全国100个年产5万担县之一。1978年,宣恩、建始、咸丰被恩施地委确定为年产2万担重点县。这一时期,由于粮食和其它土特产品价格均有上调,但茶叶价格基本未变,且不收购低档茶,影响了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如三级宜红毛茶,1965年每担收购价102元,1978年为109元,13年价格仅上涨7元,影响了农民的收益。已造茶园由于管理不善,部分茶园被荒废,茶叶产量多年徘徊不前。

这种情况直至20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才有所改观。“茶园谁造谁有,长期不变”的政策大大提升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全地区出现了营造密植速成丰产茶园的新局面。1985年,全州茶叶面积21.48万亩,其中密植速成园3.47万亩,产茶3600吨,产值1029.73万元(1980年不变价),较1978年增产1354吨。茶叶开始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此期间,恩施州茶叶在名优茶评比中屡露头角。1958年,恩施市芭蕉茶厂试制高级红碎茶,经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教授鉴定,其内质、外形均接近世界一流的印度、锡兰红碎茶,被列为全国6个红碎茶生产重点之一。1980年,恩施市五峰山加工“恩施玉露”茶250公斤,送往美国展销获得好评。1983年,“恩施玉露”茶在湖北省名优茶鉴评会上名列第一。1988年,鹤峰“福音茶”、恩施“玉露茶”、“珍眉茶”、“龙井茶”,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产品展销会获得好评,并被选送到南斯拉夫参加国际博览会。同年,“宜红茶”、“玉露茶”、“花枝茶”、“福音茶”等10多只茶样参加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其中“容美二级功夫茶”获金奖,“宜红功夫茶”、“玉露茶”获银奖,“福音茶”获铜奖。

1990年,茶叶被列为恩施州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州茶叶生产领导小组成立。开始建设以鹤峰县走马镇、恩施市的芭蕉、利川市的毛坝等17个重点茶叶区镇,并开始由“宜红”茶转为生产炒青绿茶,绿茶生产快速增长。1992年开始使用机械加工名优茶,使名优茶由样品走向了机械化、批量化、商品化生产。1994年实施“湖北省恩施州农业综合富硒茶开发项目”,促进了茶叶支柱产业建设。1997年州政府将茶叶列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七大主导产业之一来建设,1998年完全杜绝种子直播建园。2000年开始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2005年启动板块基地建设,加快了茶叶规模化发展步伐。2009年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推进万亩乡镇千亩村建设,茶叶进入规模化发展时期。

2014年,州茶产业链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恩施州茶产业链建设推进方案(2013-2017年)》,确立了“品牌引领、抱团发展”的总体思路,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基础上,确定把“恩施硒茶”作为州域公用品牌来打造,并采取“母子商标、双牌经营”模式运作,强力推进品牌建设。由此,恩施茶产业进入品牌化经营时期。

从1966年恩施硒的发现到2009年对恩施硒矿床的探明,硒就成了恩施的一张重要名片,恩施也成为了世界硒都。自从茶里有了“硒”,恩施的茶叶经济也得到迅速的发展。而在这样的条件下,随着2017年国际茶业大会暨第四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在恩施召开,恩施硒茶作为恩施州茶产业的一个独立的茶叶品牌系统也应运而生。

经过多年发展,“恩施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19年通过国家商标总局注册,州茶产业协会也在年底发布了《恩施硒茶》团体标准。恩施玉露、鹤峰茶、伍家台贡茶、利川红、唐崖茶、巴东郡贡茶、炜丰茶、来凤藤茶等品类都汇聚在恩施硒茶之下,成为全州硒茶产业的动力。尤其是2018年在武汉东湖茶叙上,恩施硒茶代表品类“恩施玉露”和“利川红茶”成为国事用茶,成为了湖北茶叶新名片。

2022年9月23日,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恩施硒茶的品牌形象宣传在北京天安门通往人民大会堂、新华门、天安门城楼、故宫等必经通道上的4块LED大屏上亮相,为期一个月。通过品牌打造,恩施硒茶的名片愈发闪亮,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解、接受恩施硒茶,恩施硒茶产业发展也获得了更多来自社会各界的倾心支持。

截止2022年年底,恩施全州注册茶企2234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茶业企业有76家,进入全国百强茶业企业榜有4家,获得直接出口经营权企业17家,茶业企业直接到国外建立分厂或办事处的有3家。而硒茶产业覆盖全州880个村,其中有570个贫困村以茶产业为主导产业实现脱贫摘帽;全州干毛茶总产量达13万吨,茶叶农业产值55.69亿元,茶叶加工总产值90亿元,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27.09万户83万名茶农因茶脱贫致富,茶农人均茶叶收入6700元,占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1%以上,茶企每年就近解决近5万人的就业问题。

总体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栽培上方式上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稀大兜改等高条植、70年代由等高条植改密植速成、90年代由种籽直播造园改用无性系良种茶苗造园“三次革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建设商品基地(1978年至1989年)、推进产业化经营(1990年至2000年)和实施标准化生产(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十一五”以来是茶叶基地发展速度最快、产业效益发挥最好的时期。目前时期,恩施茶已进入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提升、由初级产品销售向精深产品加工和品牌化营销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在外贸出口方面,恩施州茶叶一直保持优势。1958年湖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恩施芭蕉建立精制厂,恩施、利川、咸丰、来风、宣恩的出口茶叶均交由恩施精制。此外,鹤峰自办红茶精制厂,加工本县自产红茶交出口。绿茶和青茶除部分当地销焦外,全部上调至省茶叶进出口公司。1979年,精制红茶被列入外贸计划。1980年至1985年,恩施茶厂、芭蕉茶厂、建始茶厂、宣恩茶厂、鹤峰走马红碎茶厂、鹤峰走马精制茶厂、鹤峰县茶厂共生产出口成品红茶7544吨。1991年,全州共收购茶叶107940担,占总产量的75.34%,其中供销系统收购71340担,占收购总量的66%。恩施州红茶大部分通过湖北省茶叶公司出口,少量经其它口岸出口或转内销。2004年全州茶园面积达到26.546万亩,总产量1.098万吨,其中红毛茶产量0.2421万吨,绿毛茶产量1.6266万吨。2007年,全州茶叶基地面积达到54.53万亩,采摘茶园面积达到40余万亩,分别占湖北省茶园面积和采摘面积的22.7%和22.2%;茶叶总产量28673吨,占湖北省茶叶总产量的25.0%;茶叶总产值达到57848万元,占湖北省茶叶总产值的26.5%,其中名优茶产值约3亿元,占湖北省名优茶总产值的25.6%;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之首;茶叶出口额达477.6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7%。到2017年,全州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40余万亩,茶叶基地总规模位居湖北省第一位,全州17家公司的茶叶抢滩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摩洛哥等国际市场,茶叶出口年创汇近2000万美元;2021年,全州茶叶自营出口额约9500万元,同比增长32.5%。

纵观恩施州的近当代产业发展,是伴随中国工业文明进程而进行的,尤其是工业文明带来的国家富强,是茶叶兴盛的根本。虽然根据市场变化和政局动荡而起伏变化,但总体来说还是有了较大的发展。不过恩施因为交通不便、工业化程度不够等诸多原因,与其他茶区相比还有着巨大差距,这也是恩施硒茶品牌创建较迟、茶文化传播不够的主要原因,这也直接导致了恩施未在当下形成茶源地和硒茶文化旅游目的地重要因素。

来源:茶徒说茶 何泽勋,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恭喜茶友又得到一篇茶叶的知识,每天带你了解茶叶的知识,牢记桃观鱼桃观鱼茶友网(cy.tgyjx.com)。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guanyin的头像-桃观鱼茶友网

昵称

取消
昵称